中新网北京11月17日电 (记者 应妮)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兆光日前携新书《中国思想史·修订本》在京做客“涵芬书房”,与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、执行董事顾青围绕“从古典文献到思想史”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话,为读者呈现了一堂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治学课。
对谈伊始,顾青向听众介绍了古典文献专业设立的历史背景与专业特色。葛兆光以傅斯年“上穷碧落下黄泉,动手动脚找东西”的治学名言破题,表示古典文献的学习经历对他后期写作思想史起到很大帮助,同时也强调史料是学术研究的核心。他指出,1900年后敦煌文献、甲骨文字、西北简帛及大内档案的四大发现彻底重塑了史学研究格局,印证了“史学即史料学”的理念。中国传统学问向现代学问的转型,正是建立在史料的发现、鉴别与合理运用之上。
葛兆光表示,古典文献训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,即如何寻找资料、如何鉴别资料真伪、如何使用资料。如果缺乏古典文献训练,就会有一些问题,如混淆史料等级次序,未能分清一手、二手、三手史料的轻重缓急;视野局限于精英经典,忽视反映普通民众知识信仰的资料;难以鉴别史料真伪,更无法从伪史料中挖掘真历史。顾青补充道,版本学与校勘学是文献训练的核心,前者厘清文献源流优劣,后者校正文字讹误,二者共同构成鉴别史料价值的基础。
在史料运用创新方面,葛兆光提出“双重印证”与“视野拓展”原则。他指出,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相互印证是学术突破的关键,如银雀山竹简为《尉缭子》正名、马王堆帛书让世人重新理解汉代初期一般思想文化的概貌等。此外,研究应打破精英文献局限,将青铜器、类书等资料纳入视野,这些资料更能反映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真实信仰。
针对当下学界依赖电子检索、忽视深度阅读的一些情况,两位嘉宾恳切建言。葛兆光强调,读书需“从头至尾通读”,至少精读二三十部核心古籍,且必须坚持做读书笔记。他分享自己多年来写读书笔记的习惯,从泛读摘录到万字长评,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素材。顾青以数据库检索“学而时习之”为例,表示仅靠关键词检索易割裂文献上下文,呼吁重视文献的爬梳与鉴别。(完)
相关报道
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
- 1董明珠、刘洋、孟晚舟等入选“2023中国品牌女性500强”32048
- 2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接受澳媒专访阐述中澳关系26909
- 3香港官员祝贺梁朝伟荣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25933
- 4首届“香港流行文化节”将举办约20项活动20465
- 5在沪侨界人士“侨见”国际化大都市的“另一面”19748
- 6信通院专家:关注开源软件供应链风险已经成为行业共识17287
- 7加强对公职人员监督 山西临汾设立投诉举报监督专线优化营商环境14523
- 8加强医生协作 为签约居民提供“一站式”全专结合服务13011
- 9美国计划在瓦努阿图开设大使馆 中方回应12074
- 10废弃矿山变身千亩樱花园 锦绣太原以花为媒促文旅消费12045






